top of page
精選文章 Essential Reading


【孩子不聽話怎麼辦!】
這週面臨的開學的收心操,操爆無數父母好煩心。許多爸媽十分照顧孩子作息,每天協助張羅三餐做牛做馬,無非希望孩子能跟上同年齡層的成長趨勢。但小孩逐漸長大,慢慢擁有了主見,便不再無條件接收父母安排的一切,非常地「不聽話」。
陳姝卉
2024年8月30日讀畢需時 3 分鐘
4 次查看


【帶著自我疼惜,走過失戀的傷痛】
失戀雖然會痛,但也是找回關愛自己的契機
王鼎豪
2024年7月26日讀畢需時 3 分鐘
6 次查看


「心理師,我知道我被騙了,但是我還是想繼續…」
有些被詐騙的人,其實很清楚明白自己被騙,但還是選擇繼續被騙,這是為什麼?
張耀仁
2024年7月10日讀畢需時 2 分鐘
69 次查看


【那些我認為不會死於山上的登山家墜落了】-「我和我身邊熱愛登山的人們,還能如常生活多久?」
登山家張元植山難的新聞,不免讓山友閃過這個念頭。
突發性山難和需要搜索的山難差別,是一覺醒來,世界就變了樣,事實大力打過來,不得不接受,但毫無準備。
邱壬貞
2024年7月5日讀畢需時 2 分鐘
89 次查看


【致情緒敏感的你(上)】 - 三角關係
不論在職場,家庭或其他的人際關係中,你總發現自己對於別人的情緒特別敏感。當周遭氛圍開始變化,例如低氣壓要形成時,你總會不自覺地感到緊張,下意識地跳出來安撫大家,好讓自己的不安感消失。
吳柏昆
2024年6月13日讀畢需時 3 分鐘
14 次查看


【好擔心!寶寶不在視線範圍內.「焦」妳分離沒有慮】
媽媽也會有分離焦慮?
「分離」在我們的日常中隨處可見,從早上出門上班和老公道別,到下班回家時和同事說再見,都是一種分離的情境。如此稀鬆平常的事情,放到媽媽和寶寶身上
黃煜嵐
2024年1月17日讀畢需時 1 分鐘
2 次查看


【關係與關心不能是單行道】
「以前我們過得比你們更苦,我們的爸媽比我們做得更糟,我們都沒想去自殺,你們就是都太草莓了啦,才會想去自殺」。
陳亭亘
2024年1月17日讀畢需時 3 分鐘
9 次查看


【父母責任與情緒勒索】
心理世界雖然不像物理世界那樣的明確,不過,模糊迂迴的心理世界卻深深地影響我們每一天的生活,心理學家或心理師像是個響導試著增進人們對心理世界的認識,希望可以讓人們在錯中複雜的心海中可以航行,所以常常透過語言描述出航行須知或是危險區域。近來,「情感勒索」成為廣為人知的心理詞彙。
張巍鐘
2024年1月17日讀畢需時 2 分鐘
4 次查看


【孩子─教會我們成為父母的老師】
孩子,謝謝你來到我懷裡
帶給我純然的快樂
孩子,謝謝你來到我跟前
提醒我人生階段的晉級
孩子,謝謝你走在我前方
引導我掛心又驕傲的眼光
孩子,謝謝你離我而遠行
練就我穩健的心智與思念
接下來,
期待我們生命交會的並行。
龔毓雯
2024年1月17日讀畢需時 1 分鐘
1 次查看


【教養孩子需要我們一起努力】
生育對人類極為重要,不論是否意識到,人類身心與行為都因生育調整。對女性來說,有些的生理改變因不明顯很可能被忽略,其中又以產後生理對心理的影響更容易被忽視。憂鬱情緒是產後常見的。
張巍鐘
2024年1月17日讀畢需時 2 分鐘
1 次查看


【生活/初一的這一天,今年妳走春了嗎?】
我時常覺得自己是一個一點也不「現代」的人,更像是一個有著失落的老靈魂的人,喜歡著很多被大家認為沒意義、過時、沒必要的「傳統」的事。
陳亭亘
2024年1月17日讀畢需時 2 分鐘
0 次查看


【「核心家庭」與「原生家庭」(一)】
許多心理相關文章或是書籍常提到「原生家庭」的概念,簡單來說就是我們小時候家庭,每個孩子帶著本身的氣質來到一個家庭,孩子本身的氣質會受到家庭的形塑,一個人就算長大成人之後仍可以看見「原生家庭」的影響。
張巍鐘
2024年1月17日讀畢需時 2 分鐘
0 次查看


【「核心家庭」與「原生家庭」(二)】
在婚姻裡很大的難度是要融合兩個「原生家庭」,大家族家庭與小家庭的原生家庭有不同運作模式,兩人習以為常的模式自然不同,有時兩個「好人」的爭執往往只是「習慣」不同,卻要爭「是非」而徒增傷害。
張巍鐘
2024年1月17日讀畢需時 1 分鐘
1 次查看


【女孩很受傷】男孩卻搞不懂的
最近有個女孩跑來向我抱怨,她發現自己的男朋友很不懂得戀愛的情趣,總是像個木頭一樣不懂得怎麼回應女友的撒嬌,不然就是做一些很白目又不可愛的舉動讓女友『氣噗噗』。
葉秉憲
2024年1月17日讀畢需時 3 分鐘
0 次查看


【要怎麼判斷,一段關係還有沒有變好的可能性?】
治療室裡常聽見個案很沮喪的問說,不知道自己應不應再為了眼前這段關係去努力,或是去調整自己。
王思涵
2024年1月17日讀畢需時 1 分鐘
2 次查看


【心理師寫給青少年的兩性相處雜談】
在成長的過程中,被另一個人吸引是很常見且自然的事情,不論對方是異性或是同性別,許多人的愛情在國、高中階段時開始萌芽,更甚至有早熟的人們在小學階段就已有心儀對象。
陳琬渝
2024年1月17日讀畢需時 3 分鐘
2 次查看
bottom of page